2018年7月7日-8日,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概论”课程组赴河源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会议、“概论“课程备课会和社会调研活动。7月7日,课程组召开课程建设会议和集体备课会。首先,徐伟明副主任介绍《概论》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情况。徐副主任对“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作了介绍,非常认可各任课老师对课程建设做出的贡献,课程建设在短短两年间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使得2017年下半年该课程顺利通过中期考核。接着,他也给课程建设的“下半场”布置了任务,希望每位课程组成员积极配合课程建设。

接着,课程组开展集体备课。邢立宇老师介绍2018版《概论》课程修订精神和教材变化要点,各位老师介绍所负责章节的讲课思路、重难点解析等问题。
邢立宇老师在会上传达《概论》教材培训会议精神,就新教材主要变化和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作了简要说明。新教材重新构建了整个框架结构,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大部分,突出了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逻辑。新教材重点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约占教材一半篇幅。新教材还重写或新写了大量章节,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大理论成果的特殊背景和历史贡献。新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邢立宇老师并十二章和十五章的讲课思路、重难点解析谈了自己的理解。

樊慧老师谈到此次修订,第四章变化较小,所以,教学中可以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经典著作入手,介绍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并且结合中国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实际成果和问题,引出对于意义和教训的思考。

李艳华老师在备课会上主要讲了第十章的备课思路,第十章主要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程若臆老师讲了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和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思想。六七章结构相对来说比较清晰,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问题:两大思想产生的国内国际背景、主要内容、以及理论产生带来的社会意义。在讲解的过程中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如何讲解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独特国内国际背景?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如何讲好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在进入新时代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林诗维老师十三章、十四章的讲解做了分析。关于十三章,林老师认为要关注几个问题:第一、要突出“新时代的习近平强军思想”;第二、对于“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部分可以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人民军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行讲授,突出这一重要基本经验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现实意义;第三、“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部分,可以结合教材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进行讲授。关于第十四章,林老师认为本章是强调“党的领导”作为全书的总结;另一方面是把“纲要”和“毛概”两门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系统地回答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做了‘三个选择‘。通过介绍和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和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回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突显“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最后,徐伟明副主任就概论课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了经验分享,并提出要求。在教学方面,徐副主任提出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思路,实施问题式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有获得感,仅告诉学生是什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为什么,只有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才会有真正的获得感。并提倡老师要回归“原著“,教材修订内容较大,但大部分理论是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主要系列讲话,只有回归到这些讲话中,才能理解理论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在科研方面,徐副主任认为概论课老师一直走在理论的前沿,课程的最新变化恰恰就是前沿理论研究的对象,关键是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研究方向的前沿性问题,其次是做好理论分析的架构,多看看大家写的文章,领略大家写文章的分析方法,写文章可以从模仿开始。

7月8日,课程组前往阮啸仙故居和烈士陵园,开展主题教育学习活动。通过瞻仰革命先烈的纪念碑和参观河源市革命历史、革命烈士纪念馆陈列的历史文物,回顾了河源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善战、舍生忘死的峥嵘岁月,感受了革命先烈无愧历史选择的爱国精神和不负人民重托的责任担当。老师们亲身感受红色文化、重温入党誓词等方式,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争做新时代优秀教师。

概论课程组通过这次备课会,使老师们更加容易把握新教材修订的精神,更加明确了新教材章节的重难点,更加清晰了的课程讲授的思路,对于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